后来居上,我能!
清华大学
海南省2004年高考理科状元
【劲锐标记】并不宽裕的普通家庭孕育出的一个传统型中国学生,对前程和命运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挺进力、奋发力,在个人的成长史上,从小就有全面发展的眼光和胸怀,严格的家教赋予了他任何事都追求至善至美的人生境界,在锻造中一块好钢已见雏形。
【作者简介】林源,高考总分891分,各科分数为:语文736分,数学790分,英语864分,理科综合856分。
和漫长而又艰苦的备考相比,高考只是一瞬间的事情
回顾高考,感觉考试那两天过得真快,似乎还刚开始就匆匆结束,这和漫长而又艰苦的备考相比,高考只是一瞬间的事情,所以能否在这么短暂的时间里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就取决于你是否有一个好的备考。
备考就是一个系统的复习过程,我认为备考可以简单地说成是一个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在备考中要不断地发现自己的漏洞和不足并及时地弥补它们。所以在备考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很正常并且很好的事情。我觉得我能够很乐观地看待这个问题,我不担心我在备考时仍然拥有很多的不足,仍然犯很多的小错误。因为首先这些都是十分常见的,根本不用对它们有过多的担心,而且你是在备考而不是高考是发现自己的问题,你还有解决的时间。你要为自己能在备考时一现尽可能多的总是感到庆幸,千万不要对自己暂时的成绩和排名产生过多的忧虑,你的现在永远你表不了你的将来,甚至你现在距离高考只有几个月的时间!最最重要的是如何在发现问题之后把它给解决,如何高考之前把你存在的问题减少到最少,每解决一个问题,都是一次提高、一次进步。要记住,你和同学们竞争比试,比的是谁进步得快,而不是暂时的位置。
我就是一个典型的后来居上的例子
刚上高一时我在班里“党政军”中只是排在中间的位置,直至刚上高三时还只是在10名左右,但是到了总复习阶段,我的成绩就渐渐地赶了上去,并且开始稳定。到了高考前的最后一次摸拟考试时,我就追到了前头,最终保持到了最后。可见,我就是一个典型的后来居上的例子!这在别人看来,这似乎是件挺不可思异的事,其实不然。只要你不断和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过去,不断进步,那么能超过排在你前面的人就不是奇迹。
在备考中,会进行许多次模拟考试。模拟考是对高考的一种练兵,同时也是对学习成果的一个检验,是发现问题的最佳手段。所以要对模拟考引起足够高的重视。模考的题型和高考考是基本类似的,在模考前,大体要了解每一科的考试范围,考试题型,要细致到知道每一题大概是考什么的。因为高考每一科每一道题的考查范围者是确定的,至少在大的方向上你可以知道,而且这些在《考试说明》中都有详细说明,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败”,这样在考场上你才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才能临阵不慌。
到了考完试,试卷发下来后,就要把注意力集中到老师的讲评上来,千万别在意自己的分数。因为在意也没用,它已经成为事实,无法改变,而且还会让你分心,无法专心听老师的讲解。当然这说起来比做起来容易,尤其是在前几次模考时,大家都会很在意自己的分数,这很正常,我也会是这样,但没有关系,随着考试次数的增多,你会渐渐地对分数感到麻木,会很快地把注意力分数中转移到老师的讲座中去,在讲评时要特别注意自己做错的地方,把错题重新做过一遍,特别注意老师的解题思路。到了讲评后,想一想错误的原因,哪一些是因为粗心大意,那一些是知识的缺漏那么务必要回归课本,把这一部分知识巩固巩固,还可以再找这部分题目再做一做,检验一下自己是否都弄懂了。课本要随身带,题目不会做往往是因为对课本上的某个知识点理解得不够透彻,如果是因为粗心大意而审题错误或计算错误,则更应提高警惕,因为如果是因为不懂做而失分的话还情有可原,但在懂做的情况下失分就很不应该。而且现在高校每道题分值都放松以对粗心大意的警惕。总之,试卷上暴露出来的问题一定要及时解决,否则模考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
以上只是对于一张试卷的分析,有必要时还可以对某一种所有的试卷进行分析,我记得在头几次模考时我的语文成绩都很不理想,每天都保持较多的语文学习时间但成效并不显著,我便将之前的模考试卷来分析,因为语文试卷每一道小题的题型都很固定,我便对我做错的题目号进行统计。比如在统计出来的数据中,我发现1、3题的错误率很高,5次考试错了4次。1题考的是字音,3题考的是成语,那么我就知道我的弱项就在这两个方面,接下来的语文复习就重点放在这两部分。经过这样一分析,对自己的问题所在就十分明确,复习起来也有针对性。语文成绩也有了很明显的提高。所以考过的试卷依然还有它的作用,要经常翻看自己的试卷,说不定在翻看的时候你又可以有新的感悟。
再经过了几次模考后,你应该对自己各科的实力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大概处于哪一个分数段。这样你就可以对每一科考试中的每一道大题进行时间安排。比如数学的满分为150分,你的水平在130分左右,则在45分钟内你基本上就应该把选择和填空题做完,要把剩余大部分的时间去做大题。而如果你的数学成绩在100分左右,那么你应该把大部分时间留给选择、填空题,在确保这些题目做得差不多后再做大题。因为客观题分值大,且比较容易拿分。在对各科进行时间安排后,考试时就大致保持这样的速度做题,这样可以保证有充足的时间拿到你能拿到的分数,避免了做得太快粗心大意失分或太慢而没有时间去做你能拿分的题等这些情况。
下面谈谈我每一科的具体备考。
我发现通过多做题来提高语文成绩是很困难的
语文 现在高考考语文越来越注重能力考查,考查对语文的“语感”。所以我发现通过多做题来提高语文成绩是很困难的。尤其是现代文阅读,光是肓目地多做题根本就毫无作用。不过对于选择题中的基础知识来说,多做些题是有必要的。比如对字形、字音的考题见多才能识广,通过多做题,碰到不会的就查,然后将它们记录在小本子上,久而久之,本子上的记录越来越多,不懂做的也就越来越少了。而且题目做好后会发现,经常考查的字词不外乎就那么一些,只要经常把小本子拿出来读读、记记,这类题就不成问题了。文言文的考查在语文考试中算是比较有难度的,而且听说考查力度要逐步增大。记得我当时大部分的语文复习时间都花在文言文上。早晨我会利用一部分早读时间读课文中的文言文(另一部分留给英语)。朗读的过程中可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并且还可以注意到一些典型的实、虚词的用法和文言句式。其他时间就专门看一些实、虚词、句式等的归纳,(这些参考书上都有)。坚持每天都看一些,直到大致都能记下为止。至少题目可以适当做一些。对于现代文和作文,我觉得最好的复习方法就是多看课外书,比如《读者》、《青年文摘》、《微型小说选刊》,等等,还有历届高考满分作文都可以看。尤其是后者,每一篇满分作文都有它的闪光点,可以摘抄一些极精彩的句子用在自己的作文上,一定会给作文添色不少。课外阅读是我在复习时的调剂品,当做理科题目太多时就看一看,既转换了思维又获得了知识、一举两得。
英语 我向来觉得学习英语是相当愉快的事,这可能和我比较喜欢它有关。它不像数理化,题一做多就感觉脑子受不了。所以我常常在数理化题目做不下去的时候就学英语。我觉得学英语确实和学中文一样,你必须天天都学、天天都用,才能把它学好。所以我花在英语上的时间也十分多。每天早晨我都读英语,阅读的材料不限,只要懂得读的英文文章都可以读。读书是学习英语最好的方法。首先读书可以帮助记忆,英语中有不计其数的短语和句型需要你去记忆,如果你整天拿着一本语法书逼自己背的话,既无聊又不能真正将它们掌握。但是只要你反复地读文章,就同时读到了许多短语和句式,再多读几遍基本可以把它们记住,而且这么读记住的不光光是某一个短词,同时还有它所应用的语言环境,这样更有助于你理解短词的用法。另外,多读书就能培养一种语感,语感比语法更高一层,而且英语考试考的已不再是简单死板的语法知识,而是你在不同语言环境下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就是语感。有些同学,语法知识似乎懂得不多,但考试总能拿高分,不是因为他运气好,而是语感好。除了读书之外,我还经常做题,主要是单选和阅读题,我坚持每天做四、五篇阅读,一天天积累下来,阅读量就会十分惊人,正所谓量变引起质变,只有做了一定数量的阅读题,你的阅读能力才会有质的飞越。做阅读不仅训练了做题能力,同时可以扩大词汇量。在阅读中遇到的频率较高的新单词都可以把它们记在一本专门的小本子上,每天早晨或其他空闲时间都可以随手记一记。词汇量大了,阅读速度也会有显著的提高。千万不要只满足于课本内的单词量,那是远远不够的。除此之外,我睡觉前还利用十几分钟的时间练习英语听力,有时听专门的听力磁带,有时觉得烦了就干脆听英语歌曲。我一般会选择后者,因为它既能训练听力又能放松一天紧张学习后劳累的身心。
我们在做题数量大的同时要保证各种题型都做到,做100道同类型的题目还不如100种类型每种做一道
数学 在选择复习资料上,我认为一、两本总复习书足矣,多了你根本看不过来,而且现在许多参考书都是很类似的,有时几乎题目都一样。其实能真正把这一、两本参考书都弄透就已经很了不起了。数学要求的做题量比较大,因为只有做得多才能做得熟,做得熟才能做得巧。但在多做题时要讲究技巧,要有选择地做题。在做题时我们常常会发现有一些题目十分类似,解决的方法和思路都是一样的,它们实际上属于同一类型的题目。对于它们,我们只要抓住二、三道比较典型的就行了。简单地说,我们在做题数量大的同时要保证各种题型都是做到,做100道同类型的题目还不如100种类型每种做一道。经过了多种题型的考验,考场上的应变能力才能更强。除了在做题的数量上我们要讲技巧,同时在质量上我们也要严格把关。我们每做完一道题就要保证真正弄懂这道题,它的评价标准是:下次遇到同类型的不同题目,你仍然懂得做。这就要求你在每做的一道题上多花时间,做完后还要想一想这一道题考了什么知识点,考了什么样的解题技巧,还有没有其他解法,从这一道题我们能总结出什么对于这一类题通用的解题方法等等。这样子虽然耗时,但能让你举一反三,避免了“题海战术”,它减少了你的做题量,在某种意义上还节约了时间,而且收效更大。
好几次理综考试中几位同学做的题目数目比我多但分数都没有我高,就是因为他们准确率太低,一味地追求数量而不求质量,导致了许多不必要的失分
理综 理科综合包括物理、化学、生物这三门。对于这三门学科,我基本上是通过课本和总复习书两者相结合的方法复习的。就是先看课本,把基础知识先复习一遍,然后做复习书上的题目,遇上不懂做的又返回到课本上来再把课本看一下。这样反反复复,直到把题目弄懂为止。课本上的知识点很多,只有通过不厌其烦地看课本才能让自己熟悉它们。开头的那几遍要看得十分细致,要覆盖每一小节,而且顺便把课后练习也做一遍;而那后面的几遍就可以粗略一些,重点看一些你感觉学得不好的章节。到了你对课本已经比较熟悉了之后,你就可以自己到一个整本课本的知识结构图了,它是一个类似提纲式的知识网络图,包含了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制做这种图绝对不是浪费时间,这实际上是在用你自己的语言来归纳你所学过的东西。你能归纳就说明你已经能把课本上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而且它可以帮助你从宏观上把握整个知识系统,使你对知识能有更深入的理解。
理综试卷的分值在各科中最高,共300分,所以理科成绩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总分,这一科也是考生们最重视的一科。但最可怕的是,理综考试中每一道题的分值都十分高,一道选择题就是6分,所以只要你犯了错误,哪怕很小,都有可能给你带来多达十几分的失分。这也无疑给理综的考试带来一定的偶然性。所以我在理综考试中总结出一条经验就是要“稳”。我的原则就是:不追求速度,遇到懂做的题一定要把速度放慢,保证懂做的题一定要拿到满分,而且做题从易到难,在保证懂做的都能拿到分后才去做难题,宁可少做一道难题也不在自己懂做的题目上失分。这一条经验很管用,好几次理综考试中几位同学做的题目数目比我多但分数都没有我高,就是因为他们准确率太低,一味地追求数量而不求质量,导致了许多不必要的失分。这种失分现象在理综考试中十分常见,而且十分致命,所以要特别提醒大家,要把准确率放在第一位。
在学习上真正想取得进步,就一定要把“面子”问题放在一边
在学习上,你一定会遇到许多问题,可以找老师解决,也可以找同学。其实许多问题同学们一起讨论就可以解决了,你们身边的同学就是一个很大的资源库,千万别浪费了。可是有些同学就因为“面子”上的问题不肯问同学问题,生怕同学认为自己太笨。其实这完全没必要,我觉得平时发问得最少的同学不见得就是成绩最好的,但我敢说不懂就问的那些同学一定是进步得最快的。在学习上真正想取得进步,就一定要把“面子”问题放在一边。我们应该这么想:现在多问问题,多向好的同学请教,暂时“委屈”一下,到你把每一位同学的“秘诀”都变成自己的之后,你不就变成了大家请教的对象了吗?那“面子”也就不成“问题”了吧。